随着交互设计专业近两年在艺术留学圈走红,越来越多同学都陷入了择校迷茫,原因是交互设计涉及的内容范畴实在广泛,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但每个学校的交互设计专业却是有其一定的倾向性,所以逸艺君将展开一个「交互设计名校细读」专栏,选择欧美主流大学的交互设计项目为大家一一介绍,帮助大家避免盲目择校。
第一站:
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
UAL-LCC
坐标:英国伦敦
课程:MA Interaction Design Communication
时长:一年零三个月(共四个学期)
INSTRUCTION: This is a dynamic,practice-led course that will prepare you for work in an increasingly technologically-driven and interdisciplinary world.
从校方给出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项目的特点是围绕一个一个的实践设计项目来实现学习研究的过程,不掉书袋(当然需要读的paper还是不少的)。而且课程的议题多变,每年都会有更新的主题项目加入进来,是一个不停思考的课程。同时,它也具备交互设计课程的与生俱来的特色:新科技的驱动和跨学科研究。所以在这个项目里摸爬滚打,不会点 coding 可能很难做出真东西;不具备 跨学科学习 的自主能力,大概也提供不了有趣的观点。
在LCC的几个与交互设计相关的课程中,此项目与 新技术 结合的最为紧密,一些编程、开发、智能硬件的基础知识技能必不可少,逸艺君建议同学们早做准备。同时这个课程也是 实验性 最为浓郁的,鼓励同学们在多做形式尝试的背后,更多地考虑研究的 深层价值 ,通过设计方案来实现对于一些议题的 发散思考 。
具体到课程的内容,将会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和研究:
The course has three distinct areas:
Interaction互动与反馈– How humans, non-humans, systems and objects interact in meaningful experiences.
Design 设计与美学 – Addressing aesthetic and strategic needs to seek value in the material world.
Communication 信息传达与体验沟通 – The ability to work with narrative and information to craft futures.
也就是说,这个课程的目标就是在四个学期的时间里面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以上三方面的知识、方法、技能,并协助学生在自己的个人表达方向上走的更远。
下面逸艺君直接为大家介绍一个Interaction Design Communication的项目和作品来更直观地理解这个课程的内容。
EX-FOR-MATION
这是17-18年的项目:Exformation。那么什么是Exformation?
Exformation不仅仅是承认我们知识的局限,而是更积极地去探索未知。正如格言所说:知道的越多,越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但是我们不必哀叹,通过Exformation的过程,我们将开启一个持续的探索,去尽可能地获取一切能够被认知的信息。
因此Exformation课程帮助我们去发掘新创意的潜力(potential),学习新的思维方式(modes),同时也帮助我们掌握更有效地探索世界的未知的方法(methods)……我们朝着表象背后的复杂性展开探索,而远离那些简单的、固化的问题解决方式。而“设计”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全球化词汇……。
项目一
作者:Michael Sedbon
ALT-C是一个实验性装置,它借助植物产生的电能来驱动一个单片机去挖矿获得一种加密虚拟货币。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绿色植物会在土壤中释放糖和有机物。然后这些营养物质将被细菌分解而产生电子。当电子在两个电极之间流动时,则会产生电流。而电流会驱动电脑去挖矿获取货币。这就在天气条件与电子虚拟货币之间建立了关系。
进而,一个人工智能系统被开发出来,能够基于英国的天气预报来预测虚拟货币的开采率。同时这个系统制定再投资策略,把土地里“长”出来的货币用于购买新的土地,进而“种植出”更多的货币,形成一个不断扩张的虚拟资本“帝国”。
逸艺君:我们从这个作品可以看出Michael对货币和资本存在的深入思考,尤其伴随网络时代产生的电子加密货币而引发的一系列效应。你可以通过Michael构建的这一货币繁殖网络来思考货币的本质,货币自然属性,以及资本和人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项目二
作者:Clara Koscielniak
本项目探索了将AR技术作为气候变化现象的数据信息传达工具的可行形式。气候变化学是一个发展成熟的分支学科,有大量的数据积累,但是这些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模使得普通人很难接受和理解。本项目试图利用增强现实作为一种新的工具,为受众理解、参与和传播这样通常难以形象化的问题提供新的机会。
逸艺君:这个项目是典型的将新技术运用到科普领域来获得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无法获得的效果的设计方案。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在不断拓展信息传达的方式,交互设计则通过利用最新的技术和硬件设备为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项目三
作者:Eleni Xynogala
这个作品实现了人与机器共同表演的“二重唱”感官体验。硬件和表演者一起探索人与非人之间、肉体与机械之间的模糊界限。这个作品的来源于盲人先知泰瑞西亚斯(Tiresias),他挖掘了自己的本质,并超脱出通常意义上的性别定义。
逸艺君:体感互动是装置类交互设计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沉浸式的体验通过传感器、算法、输出设备的应用实现出来,与观众产生互动,所以creative computing也是交互设计的重要部分。
项目四
作者:Qiao Zhao
随着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的出现,网络数字内容的产量爆炸性增长。互联网用户的数量每年都达到创纪录的新高。但很少有人关注到,其实我们每个用户每一次简单的在线互动操作,都会释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CO2 Smelling”是一个通过物理实验跟踪互联网碳足迹的嗅觉项目,体验者可以通过与硬件的互动操作,直接嗅到操作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所谓“闻到动作”的直观效果。
逸艺君:这是一个典型的交互设计结合热门社会议题的作品,老生常谈的碳排放报道很难引起公众的兴趣,而新奇的互动装置则则能够直观的传达最核心的信息,引起参与者的兴趣,并创造记忆点。
项目五
作者:Yang Zhang
网络信息的过载促使许多社交媒体采用各种算法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定制信息推送。例如,Spotify使用协作过滤算法(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lgorithm)对用户的个人音乐偏好进行分析,进一步把更多同类型的音乐推荐给用户。Eli Pariser在2011提出“the filter bubble”一词,是指互联网用户在算法编辑的影响下,生活在一个经过信息过滤而越来越个性化的信息环境中的现象。
目前,互联网公司正在正在大力推动智能家居产品系统的市场化。智能家居产品具备filter bubble的特征:由人工智能驱动,学习观察用户的行为习惯,通过后台计算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
我的项目的初衷是打破这种filter bubble,但后来我意识到,与其打破它,不如把它们当作一面镜子来了解我们自己,并同步给我们的“智能家居助理”。这就更加强了用户的偏好,并产生了filter bubble。这个作品探讨了未来的智能冰箱如何也成为filter bubble的一部分并开始影响我们的家庭生活呢?冰箱内有三个食品架,配有一个液晶显示屏用于推荐食品。屏幕上会展示用户在政治倾向、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流媒体和活动等五个平台上的一段时间内的信息bubble。在每一部分下面会显示基于你偏好的具有代表性的条目,后面是和你处于同一个bubble中的人所做的选择。在比较了基于项目和基于用户的过滤之后,如果你的选择同样是由与你有相同品味的人做出的,你会觉得更有说服力吗?
“Your identity shapes your media…Media also shape identity. And as a result, these services may end up creating a good fit between you and your media by changing ... you” (Eli Pariser, 2011)
逸艺君:想想你是不是被越来越多的“猜你喜欢”包围了?“我”是怎样被定义的?“我”是怎样被塑造的?
项目六
作者:Aviral Kumar
这是一款为帮助自闭症儿童而设计的互动app,它的形式是一个视觉日程打卡程序,通过持续的视觉空间能力加强和正向反馈来激励孩子参与。这种独特的创新使用户变得更加投入、独立、减少焦虑,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家长的负担。
更多名校申请案例
请通过下方联系方式获取